维果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房产家居、体育健康、综艺娱乐、生活百科、教育科研、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7-10 16:20:02
kkkk影院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kkkk.run
今天和朋友聊到周杰伦霸占热搜的时候,他忽然问我你最近在听什么歌?
我点开我的歌单,发现已经很久都没有更新过了,也很久都没有听过自己建的那些歌单了。现在听歌最多应该是在开车的时候,但都是用电台随机播放,而我听歌的类型过于繁杂导致大数据常常给我推一些莫名其妙的歌。
昨天等红绿灯的时候一个姑娘骑着小摩托在我车边停下,这个时候我的播放器忽然开播《时代在召唤》这首歌,这玩意儿严格意义上都不能算是一首歌……
我现在都忘不了那个女孩的表情,就好像是看到前男友和现男友从民政局扯证出来的那种震惊。
我对于音乐最开始的认知应该来源于小学时候那些动画片,直到现在我都不太能理解东南台和四川台为什么要在同一时间一个播放《数码宝贝》一个播放《四驱兄弟》,那时候我就明白选择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但那时候信息渠道是很狭窄的,直到上了高中我才知道我一直会唱的歌叫做《Butter-Fly》。这里“会唱”的概念很牛逼,并不是指知道歌词和曲调,而是我能尽量模仿出我完全不知道意思和标准读音的日文歌词,和后来的雅蠛蝶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学那会儿最开始进入我视线的歌应该是杨臣刚《老鼠爱大米》,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到处都在放,尼玛想不会都不行。
在学生时代,标新立异应该算是每个人都有的性格,如果表现在听歌上就是我听小众音乐,所以我更牛逼。小众音乐是不是比主流音乐更牛逼我不知道,但我后来才明白其实你嘲笑别人的音乐歌单只能证明你自己比较傻逼而已。
我最开始也是一个觉得别人不听我听所以我很牛逼的小娃,毕竟那会儿才念小学,音乐两个字对我来说是一堂课的名称,而品味这两个字还没有进入到我的世界。
五六年级的时候,大概是华语乐坛绝对的神仙打架,从林俊杰的《江南》开始,到周杰伦的《夜曲》结束,中间穿插着吴克群、飞儿乐团、SHE、陶喆、光良、王力宏、孙燕姿等等各路豪杰。
毫不夸张地说,我到现在随机到他们的歌依旧觉得很耐听,而至少我们这一圈的人进到KTV里还是这些人的歌。
那时候是真没什么好的听歌渠道,我家连电脑都没有,网吧都还是新兴事物,进的最多的是游戏厅,家里是有VCD但也不可能去影碟店里租歌碟回来。
上了初中过后,MP3才流行开来,那会儿才是真正的大量听歌的时候,也做不到班上人手一个,得要去跟有MP3的同学借来听。
说起这个,我想起当年班上有个仔已经不能用神仙来形容了。我基本上听过我班上所有MP3里的歌,但只有这个玩意儿的MP3里没有歌,是川剧……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他不简单,非常不简单。
那会儿MP3的容量不是很大,装满了也装不了多少歌,所以留在自己MP3里的歌都是自己特别喜欢的,甚至还进行了残酷的淘汰制。
我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喜欢张震岳的,从《思念是一种病》开始,他那个时候稍微算一点流行的就两三首,还有《再见》和《爱的初体验》。这三首歌我听了很久都没看过MV,我都没有MV的概念,所以这三首歌其实对应的是我自己的记忆画面。
《思念是一种病》对应的是我坐在教室靠窗的位置,外面是高耸的红砖围墙,我盯着从墙里露出来的天空发呆,顺便欣赏一些高年级的娃儿翻墙的矫健英姿。
我那个时候也会翻,但没必要,因为我真的觉得翻出去反而不知道怎么玩,学校还要好玩一点。
《再见》对应的是晚自习,老师在讲台上打盹,我在讲台旁边打盹,班上过于安静结果老师听到了我藏在袖子里放在耳边的耳机声音。他看着我不说话,我看着他不说话就有点害怕,结果他指了指耳朵,我一下子面红耳赤,当时耳机里就是《再见》这首歌。
然后是《爱的初体验》,对应的是我在我家楼顶偷摸抽烟,抬头是白云和蓝天,低头是我爸……后面的内容我一般不回忆。
但其实那两年听得最多的并不是这些清新美好的歌。
首先受到追捧的是古惑仔里面的插曲,什么《刀光剑影》《一起飞》《战无不胜》之类的,然后是宝丽金那一代歌手唱的歌,从陈慧娴到李克勤,从张国荣到谭咏麟,以及Beyond。
港乐至少在那两年,在我们还是追风少年的时候,是觉得比国语歌帅很多的,但具体你说牛逼在哪里,我估计真心没人说得上来。
所以你让我说粤语我只会说句“扑街”,但你让我唱几首粤语歌我是没什么问题的,有些字不标准但也能保证大多数字听上去没什么问题,特别是Beyond的那些歌,主要是因为确实听得太多了。
那个时候网吧兴起,我们几乎所有钱和闲暇时间都是在网吧里度过的,一边打游戏一边听歌,甚至一边看黄片一边听歌。从cs的红墙到QQ飞车的田园火炬,上周我去看了一下我QQ飞车,107级,这还只是一个游戏。那么你换算一下我到底在网吧待了多少时间,搞了多少个通宵,我就听了多久的歌。
高中不一样,青春期没度过的人往往初中就辍学永远青春去了,高中的时候已经没有那么浮躁了,你看我那会儿想的都是我要去谈个恋爱,你就明白我已经不是初中那个觉得女娃不好玩的仔了。
细想一下,高中那几年多是强说自己哀愁的年代,但又在高考的压力下不敢动弹。我离开家乡去到外地上学的时候,MP3已经被MP4和手机取代了,于是很少听歌,看剧也行,看游戏视频也行,但双手枕着头放空自己只听歌或者随着音乐播放思绪万千的日子越来越少。
那两年我就没听过什么新歌,对了,除了那首《Nobody》,也是像《老鼠爱大米》《秋天不回来》《求佛》一样,我从来没有专门听过,但是真的不会不行,到处都在放。
说起来我还有很多歌是在ktv里听别人唱会的,也是从来没有专门听过,包括但不限于《城府》《倒带》《我知道你很难过》……对了,而那个年代还有个非常难以让人忘记的印记,叫做非主流……这个东西我不太好阐述,如果只聊音乐方面的话,那首《飞向别人的床》我至今都给不出评价。
后来是上了大学,日子太无聊了又开始听歌。
人是很贱的,当你被别人管着不能上网的时候,你翻墙出去看动画片都能上个通宵,但是当你真正实现了网络自由你又觉得上网好像也不是很有趣,日子依旧很无聊。
大学时间太多了,多到我从看小说到自己写小说,你说有多离谱。
那个时候,我开始听民谣。
起初是一个师姐让我陪她走河边,不得不承认我对她是有点企图的,然后她是听民谣,我为了跟她能多有点沟通话题,于是我也去听民谣。
直到现在这个师姐姓什么我都忘了,但从《南方姑娘》开始,赵雷逼哥好妹妹赵已然赵牧阳宋冬野马啪啪尧十三等等等等这一圈人的歌我基本都会唱。
那个时候民谣这个词语很小众,我也经常以自己喜欢听民谣而增加了很多无谓的自信,觉得自己比别人牛逼,而且常常跟别人推荐民谣。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劣根性,我以前常常因为民谣不火而大力推广甚至不止一次在文章里替别人悲天悯人,而后来民谣真正火起来了的时候,走到哪里都是民谣的时候,我又觉得浑身不自在。
甚至一度拒绝“民谣”这两个字,甚至觉得很low。
当民谣又沉静下来的时候,我为此而反思过自己做为乐迷的变化,这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不要去嘲笑别人的歌单或者觉得自己的音乐品味有多高。
所以在这两年各种社交软件神曲频出被千夫所指“音乐末日”的时候,我都不曾跟风去骂,虽然很多歌确实初一听还行但多听两遍就会腻。
直到现在,我基本上什么歌都听,通俗流行的,小众乐队的,歌单完全是一个谜。有一段时间迷上日本口播歌,也会翻来覆去单曲循环很久,但当我兴趣渐渐失去的时候,那些歌也安安静静地躺在我的歌单里,默不作声。
就像所有人都知道我很喜欢赵雷,从他100块的票到800块的票,我是一路听过来的,但实际上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过赵雷了,也没有专门搜索他的歌来听。
但这并不妨碍我偶然随机到他的歌的时候不会切掉,也会安安静静听完,顺便还去看看歌曲评论里面那些寥寥几笔就写尽悲喜的故事。
或许也会想起当时听到这些歌的自己,再想起一些你觉得自己忘了但实际上也没忘的往事。
音乐的魅力在于此,总能带你穿梭时间的缝隙,去让你回味让你人生更充盈的时刻。
以前常常会有人问我再见到曾经很喜欢的人是种什么感觉?
我的回答都是就好像有一首曾经单曲循环无数次的歌,然后你很久没听了,偶然再听到的时候你依旧会很喜欢一样。
这个回答比较装逼也比较文艺,只是你们也知道文艺不能当饭吃。
因为一首歌的节奏、歌词、调子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你哪怕很久没听也会很喜欢。
但人不如歌。
差不多就写到这吧,表示还是很期待周杰伦新歌的,省得他总天天惦记他那个B魔术和篮球。
有机会一起喝酒。
最后,请持续相信你关注我是因为你爱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