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首单”落地 “浙江模式”有何特点?

2022-04-21 02:24:02

五星号 https://www.45qun.com

  由浙江省农信联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浙江农商联合银行18日挂牌成立,标志着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首单”正式落地浙江。业界认为,率先亮相的“浙江模式”,是对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先行探路,也是对各地因地制宜深化农信社改革多种路径的一种探索,对于加快推动农信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本轮农信社改革“首单”落地

  2020年,银保监会时隔17年启动全国农村信用社第二轮改革。2021年10月16日,浙江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10月25日获银保监会批复,成为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的首个获批方案。此后,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筹建工作加速推进,于今年4月11日由浙江银保监局批复同意开业。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在浙江省农信联社基础上组建,由浙江省内全部法人农信机构(简称成员行)入股组成,注册资本50.25亿元,是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成员行的行业管理银行和联合服务银行。截至2022年3月末,浙江农信系统管理资产总额4.49万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3809亿元、25838亿元。

  据介绍,浙江农信是浙江地方金融的排头兵。截至去年末,其存款规模、贷款规模、涉农贷款规模、农户贷款规模、农户小额普惠贷款规模和覆盖率、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和客户数等8项指标居浙江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

  同时,“草根金融”起步的浙江农信,也是该省支农支小的主力军,越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在当地市场份额越高。例如浙江省内泰顺、开化、磐安等山区县域,其市场份额甚至超40%。目前,浙江农信全系统有4100多个营业网点、1万多家丰收驿站和2万多个村级金融服务点,服务覆盖浙江全省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行政村,承担了该省二分之一农户贷款和四分之一小微企业贷款。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改制不改姓、改名不改心。”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董事长王小龙表示,改革后该行将坚守“姓农、姓小、姓土”的核心定位,大力发展全方位普惠金融,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社区银行,着力破解全系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打造普惠财富共同富裕的样板,提升财富管理服务的可获得性、创利性与稳定性。

  “浙江模式”成本低、阻力小重点强化金融服务能力

  农信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农村普惠金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省联社管理模式,则显著提升了基层农信机构的治理水平和可持续经营能力。然而,随着我国金融业态不断完善,省联社模式与农信机构发展间的矛盾也逐渐显露。一方面,省联社的行政管理属性与商业银行监管要求存在冲突;另一方面,省联社由于自身缺乏相关业务牌照申请资质,产品创新受限,系统内大量资金沉淀,不利于农村金融服务深化拓展。

  2020年,全国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由此催生。由于各地农信社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因此本轮改革没有“标准答案”,银保监会提出了“一省一策”的改革要求。业界认为,率先落地的“浙江模式”,保持省级、县级两级法人地位不变,保持县域法人机构稳定,是成本较低、阻力较小的一种改革模式。

  有浙江银行业监管人士表示,由于浙江各县域农商机构独立发展较为均衡,在各地重要性显著,因此“下参上”的法人联合体模式符合浙江实际。新组建的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作为全省农信机构的行业管理银行和联合服务银行,管党建、管方向、管风险、优指导,不干预农信机构具体的人事、财务、业务等日常经营管理。这种改革模式不需要国家和省级财政出钱,不需要法人农信机构实际出资,不改变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

  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则是浙江本次改革的重点。专家认为,“浙江模式”有助于完善全省农信系统“小法人、大平台”架构,强化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的综合服务功能,借助省级平台规模和人才吸引优势,全面提升省内农信系统整体金融服务和核心竞争能力。据悉,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成立后,按照计划将适时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全面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能力;还将发起设立理财子公司,更好服务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要。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维果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房产家居、体育健康、综艺娱乐、生活百科、教育科研、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维果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