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房产家居、体育健康、综艺娱乐、生活百科、教育科研、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4-19 14:29:29
今年3月份以来的疫情来势汹汹,东北和上海成为了重灾区。
面对感染人群数量几何级的增长,两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封闭管理。
封闭管理在各个方面都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是排在首位的。
于是吃饭问题成了两地人民的头等大事。
二座城市人民平常的囤物资的习惯,这时展现出了巨大的差别。
东北人民被封了一个多月,吃穿不愁。
上海人民被封了十几天,吃饭成了问题,大家每天都在打听哪里可以弄到食物。
而封控期间的日常生活就是手机软件抢菜的循环,生活捉襟见肘。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明显的差别的呢?
东北人的囤物资习惯
全国人民对东北人的性格的认识是豪放、纯爷们。
其实大家所不知道的是,东北人囤物资那也是相当的豪放。
东北人一般都住土胚房,家家户户面积都挺大,有自己的小院子和地窖。
一到冬天,就把几百斤大白菜往地窖里一放,想吃的时候就拿出几棵大白菜。
东北人的日常计量单位是“缸”,一缸在60-80斤左右。
“嘎哈去,我家那几缸萝卜可好哩,要点不”,这是东北人常用的打招呼的方式。
东北人买的米都是50斤一装的,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小院里。
土豆也是一筐筐地埋在地里,在冬天,用雪盖起来,然后插个旗子做个标记。
至于肉,那也是一柜子塞得满满当当的,放在屋外,反正零下20,30度也不会坏。
东北人这么会囤东西,难怪在疫情期间心不慌,手不抖了。
上海人的囤物资习惯
上海市的城镇化率非常高,上海人民一般都居住在商品房,平均每户面积在70-85平米左右。
首先,没自己的土地了,没法自己生产食物,只能靠购买。
其次,生活节奏快。
年轻人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上班上,一日三餐基本靠外卖解决。
老年人如果缺生活物资了,一般也就去附近的商场和超市购买。
最后上海的冬天比较短,常年气温偏高。
6,7月份还有个黄梅天,天气既热,又潮湿,食物特别容易发霉变质。
所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上海人不怎么囤物资。
上海人的计量单位是“袋”,一袋一般在8-10斤之间。
“我家里有几袋米,够吃好几天了”,“我家里有2袋苹果,够多的了,不要了”,云云。
这是上海人之间常有的对话。
日常的生活基本靠商场和超市来解决,即买即吃。
就算囤食物的话,最多囤个2,3天的了。
城市封控之后,巨大的问题就产生了。
2500万人,只能靠政府发放的免费物资。
时间一长就不够用了,出现了一菜难求的现象。
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就变成了抢菜,抢菜,再抢菜。
设置好闹钟,在叮咚,盒马等各大买菜软件上彻夜蹲点守候。
使尽浑身解数,才能勉强抢到几把蔬菜。
通过上述比较,可见东北人民和上海人民囤物资习惯的巨大差异。
其中既有地理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
但是疫情当下,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
我们在家中还是要多囤些必备物资,如米面油等。
有条件的根据自己的需要,
再囤些自己想要的。
这样既给自己带来了方便,
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