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走到这一步,你才想起互联网平台的好?

2022-04-12 10:51:14

推理大师 https://www.td010.com

文\守一

自上海宣布“全域静态管理”以来,买菜难就成了时不时上热搜的话题。

买菜难当然不只是买白菜,包括一切口粮和生活急需用品。最新流传的“段子”是,“风投女王”徐新,也在微信群里求买面包和牛奶的渠道。

不是财经圈的可能不知道徐新的江湖地位,但知道她曾经投资过美团、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网易、大众点评啡等知名公司就够了。

虽然徐新后来专门“辟谣”,紧缺是因为家里住了12个人,食物需要量很大。但反正她这样的供应12个人有点难,普通的三口之家、四口之家显然也不会轻松。

徐新的故事很生动地印证一点,钱已经不那么管用了,也就是说,市场失灵了。

以上海2000多万的人口,当市场不能配置最基础的消费需求时,无论各级政府怎么重视,基层公务人员怎么殚精竭虑,短缺都会是必然的。

市场定义的短缺,从来不是绝对的东西不够,是东西没办法及时、准确地、富有性价比地流动到各家的饭桌上。

在这个时候,抱怨基层政府工作不到位的情绪可以理解,可是反思的方向,如果不是怎么尽可能恢复市场的配置,而是呼吁进一步做好计划,只怕还是无济于事。

01

也就在这几天,上海有过多轮辟谣,说外卖快递全面停止的消息“不准确”。可是看看相关辟谣下的跟帖,完全是不一样的声音。有的自发确认绝大多数就是停了,有的说“没停,就是不送而已”。

如果纠结字面意思,只要有一个平台、一个站点还在送,确实就不叫“全面停止”。要说“全面停止”是谣言,的确也没法反驳。只不过,重要的不是推敲辟谣有几种写法,尽可能地保障供应才重要。

而要做到这一点,尽可能用好这些外卖平台、买菜平台,本来是最合乎理性的。这些平台有足够的经验、人力,会比临时搭建一个供应系统有效率得多。如果让这些平台大面积停止运行,确实是一种巨大浪费。

也许有人会说安全问题,可只要送货、送菜的工作需要人干,安全问题就没法避免。让这些平台的人送,和让社区组织的人送,没有本质上的安全区别。如果有必要,给这些平台足够的安全防护设备,给运送的小哥们多点补贴,不就可以做到双赢?

不要低估专业人士做专业事的差别。还记得武汉疫情初期,武汉红十字会因为捐赠物资分发混乱饱受批评,各地爱心物资都堆在仓库里,不能及时发到有需求的医院。后来疫情防控指挥部引入医药物流公司,很快就理顺了流程,解决了物资积压的问题。

疫情防控需要社会层面的静止,可是总有一些必须的领域需要运行,比如医院、消防等等,要让专业人士继续工作。快递买菜,其实也属于一种“必须”,应该让这些专业人士,尽可能发挥他们的作用。

02

说到“专业人士”,可能会有人觉得夸张。在平时,舆论对于快递小哥,虽然普遍也比较尊重,但其实难免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是道德情感驱使的尊重,而不是真的尊重他们干的事情。

不光是对外卖小哥,对于做外卖的互联网平台,很多也是轻蔑的态度。这几年,因为国外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很多人感慨中国的互联网巨头,都只会干一些低端、圈钱的事,打车、外卖、买菜……总之就是“不掌握核心技术”。

“不掌握核心技术”,在有些领域当然是没法回避的,起码手机芯片还不能自主。可是因为暂时没有硬核科技,就瞧不上这些生活服务类的平台,就认为这些没什么价值,则是走到另一个极端。

人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要用手机,也要打车买菜。让人打车、买菜更方便,也是一种“核心技术”。只不过,平时享受了便利的人习以为常,根本意识不到背后的价值。现在的上海,谁还会批评买菜APP“不掌握核心技术”?

经济学家张维迎说过一句话:“我们人类享受市场带来如此多的好处,但是仍然总是看到市场的毛病。”这大概就是眼光的局限。上海这轮疫情,意外地证明了外卖、买菜平台的价值、证明了市场的价值。

疫情总是会过去,但愿有些人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支持有格局、有能力的企业,在硬科技领域开疆拓土,但也要尊重这些专注生活服务领域的企业。没有他们,没事市场的良好运行,人是真会吃不上菜的。

作者简介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维果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房产家居、体育健康、综艺娱乐、生活百科、教育科研、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维果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