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房产家居、体育健康、综艺娱乐、生活百科、教育科研、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4-03 04:03:02
搜视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sootv.cc
这可能是近年金融圈数额最大的诈骗案了。
江西医药巨头的济民可信集团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存入的33亿元人民币定期存款,竟然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有28亿被质押给华生石化做贷款担保。
更离奇的是,剩下的5亿元,在济民可信明确拒绝质押后依然被银行强行划扣。
操作质押贷款的渤海银行深陷舆论泥沼,尽管其声称已经报警,但其在风险控制、业务流程的合规性等等方面都被打上问号。
办理贷款的华业石化南京有限公司以及其背后六潮都新能源、江苏润港等股东方国企分身也纷纷被打假。
这件数额高达28亿元的“罗生门”事件,至今依然疑云密布。作为操作28亿质押的主角之一,渤海银行究竟有何问题?华业石化究竟是何许人也?
01
28亿存款在不“知情下”遭质押,
金融圈惊现“罗生门”!
对于山禾药业和恒生制药而言,这无疑是一场飞来横祸。
今年8月19日,济民可信集团旗下山禾药业总经理於江华突然接到了一通025开头的电话。对方称自己是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工作人员,表示有人正在柜台为山禾药业办理一笔额度为5亿的存款质押业务。
总经理於江华即刻向总公司核实情况,得到的回复是:并未授权任何人在渤海银行办理存款质押业务。随后,於江华回电要求银行立刻停止受理相应业务,并立即报警。
8月20日总经理於江华接到电话的第二天,济民可信集团资金管理部经理发现其旗下另一子公司恒生制药在渤海银行存入的12亿存款也被质押了,处于不能支取的状态。
济民可信集团称,从去年11月份其旗下两家子公司恒生制药与山禾药业相继在渤海银行内存入了33亿元,用于购买定期产品。但在第二天,账户里除5亿元之外的存款均被质押。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8月21日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总经理和贷款方公司华业石化的2位工作人员,与山禾药业工作人员见面。
渤海银行非但未解释他们的存款是如何被质押的,反而希望他们再质押5亿元为华业石化做贷款担保。
根据济民可信方面提供的录音显示:“这个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希望这5亿还是继续给华业石化做质押。因为贷款质押一旦续不上,银行还是拿存单划扣,一旦报警28亿元就会全部冻结。”
对于山禾药业而言,这无异于明目张胆的威胁。
8月25日在济民可信明确拒绝渤海银行提议的第四天,因为华业石化未能在还款日如期偿还贷款,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还是强行划从恒生制药账户划扣了5亿元存款。
颇为黑色幽默的是,因为华业石化的账户尚有5000万元结余,所以渤海银行又将多划走的5000万元退了回去。
紧接着,济民可信员工前往渤海银行调取相关的业务往来,但被银行拒绝。反复沟通无果后,济民可信与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将继续报警。
02
300多个疑似伪造公章、利润
遭腰斩,渤海银行是否可靠?
质押担保对于储户意味着什么?简单得说,如果华业石化不能如期归还贷款,那么银行就能用济民可信所质押的资金为华业石化偿还贷款。
如果担当双方曾经达成过协议,那么一切就合法合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涉事双方济民可信和华业石化之前从未有过接触,也从未达成过相关协议。
一名在国有银行业务部的工作人员透露:“按照正常的质押审批流程,渤海银行的操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贷款审批与发放流程至少要涉及三个部门,过程要签署主合同、从合同、在经过企业同意后再存款质押。”
由此可见,渤海银行的业务上有很多不合规地方,工作人员也承认他们的风控存在漏洞。根据济民可信集团提供的信息,也成为渤海银行暗渡陈仓的有力佐证。
早在今年3月,当无锡方盛会计师事务所对济民可信子旗下的山禾药业进行例行调查时,曾经向渤海银行发出过询证函。
询证函中“山禾药业储存在渤海银行的7笔存款共计10.1亿元,不存在任何冻结、担保或其他使用限制”等内容项下,渤海银行回复:“经本行核对,所函证项目与本行记载信息相符。”
而事实上,当时山禾药业的存款早就被设定为贷款质押物。因为渤海银行曾经向济民可信集团口头通报,表示从2020年11月开始便用山禾药业的存款为华业石化南京有限公司的票据融资提供了质押担保业务。
今年8月9日,渤海银行南京分行也曾经以“山禾药业的实际股东与企业信息公示网的查询结果不一致”为由,要求济民可信邮寄一份盖有企业股东公章的公司章程。
10月25日济民可信公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查证,在渤海银行办理质押担保的材料中有大量公章系伪造,且不排除有银行内部员工的参与。
据了解,在此次质押担保的材料中,伪造公章可能多达300多个。
渤海银行内部除了内控问题外,业绩也不容乐观。仅2021年上半年渤海银行营收就比去年同期下降至158.03亿元,税前利润更是由去年同期的17.89亿元降至8.34亿元,骤降50%。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银行的第一大客户其贷款占据了资本净额的9.15%,逼近银行监管的10%界限;且该行前十大客户贷款占比为54.06%,超过了监管设置50%上限要求。
03
数度股权更迭、曾欠税超200万,
央企“孙公司”惨遭中石化打脸
随着事情发酵,隐藏于28亿质押“罗生门”事件当事人之一华业石化遭到起底。
根据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3月1日,公司名曾为“润港石化南京有限公司”,2020年6月改为华业石化,注册资本5亿元。
虽成立不久,但曾两度因税务问题被相关监督机构所点名。
早在2019年,根据南京市税务局发布的当年三季度企业纳税公告,华业石化欠缴增值税217.81万元,欠缴城市维护建设税40.8万元。
2020年1月,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玄武区税务局公告显示,华业石化需在规定期限内缴纳税款金额为142.58元。
而华业石化的股东结构上,成立不到三年经历了四度股权更迭,今年7月被华之业能源100%控股。据工商注册信息,华之业能源由北京华昌置业100%持股,而华昌置业由我们熟知的中国石油集团全资持有。
即华业石化通过华之业能源和华昌置业,由中国石油集团间接100%持股,成为央企“孙公司”。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9月26日,中国石油集团在其官网发布《声明》称不法分子正冒用华昌置业公司名义,并虚假注册了华之业能源;华昌置业与华之业能源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出资、隶属或实际控制关系。
翻阅华业石化数次股权更迭,这已经不是其第一次企图披上的“央企”的外衣。
在其第二次股权更迭中,芮盈贸易有限公司入主。工商信息显示,2019年芮盈贸易投资人为甘肃昊阳商贸服务公司。
而彼时,昊阳商贸背后的股东是中国石油销售西北有限公司,再上一级又指向了中国石油集团。
但对于此事,中石油集团新闻处负责人表示涉及西北销售的事已核实为假冒,并已于去年维权。负责人曾公开表示:“芮盈贸易是未经我公司允许利用我公司名义虚假注册。”
显而易见,尽管屡次蹭央企光环都被“打脸”,但这样的把戏仍然还在上演。
04
28亿元存款能否被追回,
国民储蓄安全何去何从?
除了上述问题外,此次事件进展仍引起外界关注。首先,济民可信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此质押类业务,此质押手续是否有效?
根据专家解释,这种情况下此类质押担保是属于无效的。
济民可信可采取两种方式,第一和渤海银行交涉,由双方共同对于签字盖章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若为虚假的,渤海银行应当解除对于资金的限制;若华业石化无法按时归还贷款,应当视这笔贷款为无担保贷款。
第二,可以向银行保监会进行举办,请求行政机关介入调查;第三,向公安机关报案,法院起诉,储户是可以要就解除质押,并赔偿自身损失的。
其次,渤海银行及其员工的行为,需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法律学专家表示,此次事件需分情况讨论:若因银行业务本身存在明显漏洞,或需会面临监管部门的直接行政处罚;若是银行员工与第三方勾结制作虚假文件,那么涉案人员可能会面临直接的刑事责任。
最后,若华业石化以公司的身份参与了此次虚假质押的虚假文件,那么公司、公司负责人及相关经手人员也需要面临相关刑事犯罪的责任追究。
截至目前,据江苏省相关部门初步调查发现,目前已有的保质押材料的印鉴都涉嫌伪造进一步的事实,相关部门仍在进一步核实之中。
国民储蓄存款安全是一件国计民生的大事,如果放在银行都不能保证安全,这无疑动摇了银行的立业之本。
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次济民可信28亿元存款“离奇失踪”,不仅关乎渤海银行的诚信,更关乎了整个银行的信誉。
银行是否能恪守专业,是否有违规操作,公众期待尽快给予一个权威的答案。